聽朋友說,他的女兒考試成績出爐結果出乎意料之外。
所謂「意外」是因為孩子給予錯誤的訊息
事實的結果與預想的期待出現落差
他覺得被欺騙了
孩子回應,她當時以為自己考得不錯,怎麼會知道結果會如此
落差所以如此大有兩方面的可能
一是評估錯誤
二是根本沒有評估,並且對說出的話隨便而不負責任
成績的數字評量其實不是重點,而是負責任的態度
聽著這個似乎無奈的家庭故事
突然覺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犯了所謂的錯誤「評估」
甚至往往對於「說話」不謹慎、不負責
話總是隨著當時氛圍脫口而出
而沒有思考現實狀況與衡量個人能力
當事情結果不如先前所說時
便會給予理由或藉口
「我當時是這樣想、這麼以為的,那知道結果是這樣」諸如此類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尤其是商場上的生意,或者工作
都需要「好好說話」
我並不認為「說話」是要嚴肅的
反而我認為「幽默」是說話很重要的藝術
只是「說話」不能是隨便不負責任的
因為話語有其對象
即使自己對自己也是如此
我們常常淪為兩種極端的語言習慣
不是不以為意的開玩笑,不然就是罵人
我們需要清楚的、誠懇的、善意的語言
來傳達彼此的要求、達致彼此的信任
試想,如果你的語言總是評估錯誤或是不負責任的逗弄亂說
久了,跟狼來的故事又有何區別
還有誰會相信?
或許基於情誼選取百分比的相信?!
這是一種信任的考驗!
如果大人是用如此的習慣在生活
不難想像孩子也會自然而然養成如此的態度
這就是身教、就是影響力
唯有做個「好大人」才能將「好」展現出真正的力量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自信的小女孩
這個暑假是我的關鍵
我的論文必須在這個暑假有點進展
儘管如此,當苦悶在書本中而有所瓶頸時
我還是需要有適度的空閒與留白
轉移我的思緒與視野
讓我能夠「看見」不一樣的東西
這一次去宜蘭「蛙塘」
享受田野的安靜與蛙叫蟲鳴
不需要多說話,只是望著一片綠發呆
沐浴在大自然中自有一番安適自得
而這一次讓我收穫最大的
我的論文必須在這個暑假有點進展
儘管如此,當苦悶在書本中而有所瓶頸時
我還是需要有適度的空閒與留白
轉移我的思緒與視野
讓我能夠「看見」不一樣的東西
這一次去宜蘭「蛙塘」
享受田野的安靜與蛙叫蟲鳴
不需要多說話,只是望著一片綠發呆
沐浴在大自然中自有一番安適自得
而這一次讓我收穫最大的
其實是一個小女孩
她才小一
給人一種做任何事情都樂在其中、悠閒、自在、自信的感覺
初次見面
她在明亮開放式的廚房
悠閒地想隻丹頂鶴翹著一隻腳站在小凳子自在地切著手上滑溜的愛玉
告訴我們,她和媽媽正在做愛玉
她穿梭在人群之間
不時地與人寒暄、玩樂、幫忙媽媽傳遞食物
她不是在服務人、不是在工作、
就只是沒有目的性快樂地、專注地、自在地在做一件事情
就只是沒有目的性快樂地、專注地、自在地在做一件事情
像是一個和我們一樣平等的朋友在熱心招待
妳不能因為她年紀小就幫她收拾碗盤
她會義正嚴詞明確地說「放下」
然後,又愉快地做她認為該做想做的事情
她給人感覺就是充滿了自信
展現出一個孩子的自在與快樂
她的媽媽說:我們是互為助手
這樣肯認的態度,讓這孩子的自信油然而生
讓每一個旅者都感到快樂
一個態度造就一個自信的孩子
影響了每一個駐留的人們
連結了在下一次的相遇
我們有一個非常悠閒愉快的早餐
這樣肯認的態度,讓這孩子的自信油然而生
讓每一個旅者都感到快樂
一個態度造就一個自信的孩子
影響了每一個駐留的人們
連結了在下一次的相遇
我們有一個非常悠閒愉快的早餐
每一道餐都有這孩子自信自在快樂的能量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追尋的過程
決定要追尋夢想或理想總要有一些取捨
而在追尋的過程中
可能會開始產生疑惑
可能會想放棄
回想初衷當然是重要的
這會讓人回想起當初的動力與熱情
然而,更重要的是
現在,這個夢想與理想是否還是自己想要的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會有新發現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發覺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發現當初評估錯誤
可能也會發現原來想要的並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
我不認為中途改變目標是半途而廢或是可恥
而是在過程中學習更認清自己
確立或認清那個夢想與理想
整個過程就是在自我實現的過程
昨天看了一本雜誌描寫一段
"歐舒丹(L'OCCITANE)創辦人Oliver Banssan「當機會來臨時,要相信你的直覺,同時,要永遠以這樣謙遜的態度,來把握機會的來臨」....
而人生最奇妙之處就在於,只要願意付出,夢想就會以令人想不到的形式出現"
一直以來,
我是一個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的人
或許因為這樣
對於所謂的「機會」總是不夠謙遜
或許又因為某部分性格的優柔寡斷
對於人生想要的X又總是不夠勇敢
或許這幾年的停滯,
即便是
要我學會面對無法突破的自己
要我學會勇敢的去作自己想要的作的事
而在追尋的過程中
可能會開始產生疑惑
可能會想放棄
回想初衷當然是重要的
這會讓人回想起當初的動力與熱情
然而,更重要的是
現在,這個夢想與理想是否還是自己想要的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會有新發現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發覺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
因為,在過程中有可能發現當初評估錯誤
可能也會發現原來想要的並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
我不認為中途改變目標是半途而廢或是可恥
而是在過程中學習更認清自己
確立或認清那個夢想與理想
整個過程就是在自我實現的過程
昨天看了一本雜誌描寫一段
"歐舒丹(L'OCCITANE)創辦人Oliver Banssan「當機會來臨時,要相信你的直覺,同時,要永遠以這樣謙遜的態度,來把握機會的來臨」....
而人生最奇妙之處就在於,只要願意付出,夢想就會以令人想不到的形式出現"
一直以來,
我是一個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的人
或許因為這樣
對於所謂的「機會」總是不夠謙遜
或許又因為某部分性格的優柔寡斷
對於人生想要的X又總是不夠勇敢
或許這幾年的停滯,
即便是
要我學會面對無法突破的自己
要我學會勇敢的去作自己想要的作的事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虛無人生
現代資訊快速、隨手可得,想知道什麼網路查一下就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傳播媒體入微讓你無時無刻可以收訊新聞,不停的重複傳訊
這麼快、這麼大量、這麼隨時可得
人們的「知識」就倍數增長嗎?
人們的「生活」就自在滿足嗎?
沒時間細細品味
生活裡充斥著速食消費
囫圇吞棗,短暫滿足內心的貪婪與缺乏
人們不重視累積的東西
也來不及累積就得用出
資訊的光速使得大眾無法深度理解、細膩體會、延續傳承
我常常想這是我們要的嗎?
現代人這麼愛看新聞,這麼多的負面新聞
可我們什麼時候靜下來專心傾聽一個人說話
可我們什麼時候看見有人正在無助的需要伸出援手
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以同理心來理解體會
可我們什麼時候真正保有熱誠努力「爭取」過什麼
很少!
少到連對就發生在身邊切己相關的人事物
都沒時間傾聽、理解、感受、體會,更晃論一種具有深度的傳承與教育
甚至慣性地視之為正在撥報的新聞事件
快速收訊
不經思索
不受影響
其實,我們真得不能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的趨勢
這樣消費的型態
這樣快速的變化
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從自己做起
或許有人會說,一個人能改變什麼
可你不就先改變了你自己嗎?
然後才有可能凝聚,才有力量啊
沒有深度思索過的言語是空洞的
沒有生命體會過的人生是虛無的
更多時候,人們用忙碌護身,逃避正在遇到的問題
就像連鎖效應一樣
空虛的開始帶動泛起一圈一圈空虛的漣漪
漣漪越來越大也令人越無法面對
傳播媒體入微讓你無時無刻可以收訊新聞,不停的重複傳訊
這麼快、這麼大量、這麼隨時可得
人們的「知識」就倍數增長嗎?
人們的「生活」就自在滿足嗎?
沒時間細細品味
生活裡充斥著速食消費
囫圇吞棗,短暫滿足內心的貪婪與缺乏
人們不重視累積的東西
也來不及累積就得用出
資訊的光速使得大眾無法深度理解、細膩體會、延續傳承
我常常想這是我們要的嗎?
現代人這麼愛看新聞,這麼多的負面新聞
可我們什麼時候靜下來專心傾聽一個人說話
可我們什麼時候看見有人正在無助的需要伸出援手
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以同理心來理解體會
可我們什麼時候真正保有熱誠努力「爭取」過什麼
很少!
少到連對就發生在身邊切己相關的人事物
都沒時間傾聽、理解、感受、體會,更晃論一種具有深度的傳承與教育
甚至慣性地視之為正在撥報的新聞事件
快速收訊
不經思索
不受影響
其實,我們真得不能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的趨勢
這樣消費的型態
這樣快速的變化
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從自己做起
或許有人會說,一個人能改變什麼
可你不就先改變了你自己嗎?
然後才有可能凝聚,才有力量啊
沒有深度思索過的言語是空洞的
沒有生命體會過的人生是虛無的
更多時候,人們用忙碌護身,逃避正在遇到的問題
就像連鎖效應一樣
空虛的開始帶動泛起一圈一圈空虛的漣漪
漣漪越來越大也令人越無法面對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無言
昨天是爺爺的祭日
祭拜時在心中默默的和他說話
似乎希望祖父對孫女的呵護之情顯示一些指引
彷彿我聽見阿公對我說:「傻孫女.....」
接著一陣無言,依稀回到爺爺病危時回到老家
我總是坐在他身邊握著他的手一整天
龍應台在《目送》有一篇〈語言〉
描述父親躺在病床上的情況
「你轉身提起行李,走到病房門口,卻聽見哭泣聲,父親突然像小孩一樣地放聲大痛哭,哭的很傷心」
我的祖父在日據時代為官,經歷過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變....
一生堅毅,我從沒看過他掉眼淚
只有一次,因為父親要將我帶離他身邊,他的眼眶泛紅,然後無言...
病重時,我坐在他身邊大部分時間我們默默地無言相對
如同龍應台在〈語言〉所寫
「我覺得他心裡有恐懼,但是沒有『語言』可以安慰他或支持他。」
如同龍應台在〈注視〉所寫
「沒有,你還沒有學到那個生命的語言--來不及了。你仍舊只能用你們之間熟悉的語言....」
「...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和你們聯繫的密碼,但是你就是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捨,他心裡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想愛....」
我算是家裡最愛作夢的人吧
以前我經常夢見爺爺來到我的床邊
只是無言的充滿關懷的注視著....
然後,我似乎也能接收到這份關心
我們之間有一種無形的愛的聯繫
存在於恆常無限的宇宙之間,只要意念一動就有所感應
這一次,我依然無法用任何語言表達我心中的感受
就只是無言的注視著
而無論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總有個音籟輕柔喚著「傻孫女」、「傻女孩」、「傻丫頭」
像風一樣輕撫著額頭,摸摸傻呼呼的腦袋,輕輕柔柔的摟抱著
一種被疼惜著,被關愛著,被呵護著的感受
因為這樣,縱使有一點感傷,我依然能夠有勇氣無所畏懼的走下去
祭拜時在心中默默的和他說話
似乎希望祖父對孫女的呵護之情顯示一些指引
彷彿我聽見阿公對我說:「傻孫女.....」
接著一陣無言,依稀回到爺爺病危時回到老家
我總是坐在他身邊握著他的手一整天
龍應台在《目送》有一篇〈語言〉
描述父親躺在病床上的情況
「你轉身提起行李,走到病房門口,卻聽見哭泣聲,父親突然像小孩一樣地放聲大痛哭,哭的很傷心」
我的祖父在日據時代為官,經歷過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變....
一生堅毅,我從沒看過他掉眼淚
只有一次,因為父親要將我帶離他身邊,他的眼眶泛紅,然後無言...
病重時,我坐在他身邊大部分時間我們默默地無言相對
如同龍應台在〈語言〉所寫
「我覺得他心裡有恐懼,但是沒有『語言』可以安慰他或支持他。」
如同龍應台在〈注視〉所寫
「沒有,你還沒有學到那個生命的語言--來不及了。你仍舊只能用你們之間熟悉的語言....」
「...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和你們聯繫的密碼,但是你就是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捨,他心裡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想愛....」
我算是家裡最愛作夢的人吧
以前我經常夢見爺爺來到我的床邊
只是無言的充滿關懷的注視著....
然後,我似乎也能接收到這份關心
我們之間有一種無形的愛的聯繫
存在於恆常無限的宇宙之間,只要意念一動就有所感應
這一次,我依然無法用任何語言表達我心中的感受
就只是無言的注視著
而無論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總有個音籟輕柔喚著「傻孫女」、「傻女孩」、「傻丫頭」
像風一樣輕撫著額頭,摸摸傻呼呼的腦袋,輕輕柔柔的摟抱著
一種被疼惜著,被關愛著,被呵護著的感受
因為這樣,縱使有一點感傷,我依然能夠有勇氣無所畏懼的走下去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吃這件事
民以食為天
將食和天相比擬可見食的重要性
我一直認為,吃這件事情和創作力與想像力息息相關
人要能夠從品嚐和做吃開始,才能夠培養想像力
如果一個人對吃沒滋味,或是吃什麼都沒差
那還有什麼想像力可言
那跟給機械餵機油又有什麼不一樣
我認為,所有對美好事物的創造力也源於此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才能活著
美感的培養、創造力的展現都是在生活中產生
這兩天在修改我的論文,參考指導教授的著作
其中,有個註腳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我解讀,做飯和吃飯關係在一個人是否對於所屬的家還存有耐心和愛心
而一個家關係的瓦解很可能就是從「不再想為家人煮飯」開始
也就是從「對家人失去了耐心與愛心」開始
這當然涉及到各方面,
在個人涉及到對自己「認清」,或者說對個人生命抱持的態度,
個人的「承擔力」,優先承擔什麼的抉擇等問題
另外,自我的問題也會關連到其他人甚至關連到整個社會
例如,買個便當吃,必須依賴有人賣便當
當你將「吃」這基本需求完全交給24小時7-11或者便當業
同時也代表在你生命當中完全忽視這件事情
忽視你的家人需要「吃」
對家人懶得給予關心、耐心和愛心
從根本上來想,恐怕連對自己的價值為何都不清楚
更晃論與自我相關的社會定位、社會價值
以前的人打招呼都問「吃飽沒」
「吃飽」甚至「吃好」這件事情在現代社會似乎不難
但快速的生活步調,我們卻常常不知道吃進什麼或者食無滋味
這樣看來,現代的人似乎更可悲,根本常常處於「沒食」
當我隱約意識到這關連性
我真得很慶幸也很感謝
從小奶奶一定讓我在家吃完早餐才出門,中午有親自烹煮熱騰騰的便當送到手、晚餐一定在家一起用餐
高中時期,再忙,小姑都會幫我們準備好早餐吃完再上學、假日一起吃飯聊天
即使是現在,
能夠和小姑一起享受動手作點心、研究料理、當然還有評論是否好吃
這真是一種上天的恩賜
能夠和朋友一起討論哪裡好吃、怎麼煮好吃、一起煮食吃食
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我多麼慶幸多麼感激我是真切的存在著
將食和天相比擬可見食的重要性
我一直認為,吃這件事情和創作力與想像力息息相關
人要能夠從品嚐和做吃開始,才能夠培養想像力
如果一個人對吃沒滋味,或是吃什麼都沒差
那還有什麼想像力可言
那跟給機械餵機油又有什麼不一樣
我認為,所有對美好事物的創造力也源於此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才能活著
美感的培養、創造力的展現都是在生活中產生
這兩天在修改我的論文,參考指導教授的著作
其中,有個註腳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我解讀,做飯和吃飯關係在一個人是否對於所屬的家還存有耐心和愛心
而一個家關係的瓦解很可能就是從「不再想為家人煮飯」開始
也就是從「對家人失去了耐心與愛心」開始
這當然涉及到各方面,
在個人涉及到對自己「認清」,或者說對個人生命抱持的態度,
個人的「承擔力」,優先承擔什麼的抉擇等問題
另外,自我的問題也會關連到其他人甚至關連到整個社會
例如,買個便當吃,必須依賴有人賣便當
當你將「吃」這基本需求完全交給24小時7-11或者便當業
同時也代表在你生命當中完全忽視這件事情
忽視你的家人需要「吃」
對家人懶得給予關心、耐心和愛心
從根本上來想,恐怕連對自己的價值為何都不清楚
更晃論與自我相關的社會定位、社會價值
以前的人打招呼都問「吃飽沒」
「吃飽」甚至「吃好」這件事情在現代社會似乎不難
但快速的生活步調,我們卻常常不知道吃進什麼或者食無滋味
這樣看來,現代的人似乎更可悲,根本常常處於「沒食」
當我隱約意識到這關連性
我真得很慶幸也很感謝
從小奶奶一定讓我在家吃完早餐才出門,中午有親自烹煮熱騰騰的便當送到手、晚餐一定在家一起用餐
高中時期,再忙,小姑都會幫我們準備好早餐吃完再上學、假日一起吃飯聊天
即使是現在,
能夠和小姑一起享受動手作點心、研究料理、當然還有評論是否好吃
這真是一種上天的恩賜
能夠和朋友一起討論哪裡好吃、怎麼煮好吃、一起煮食吃食
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我多麼慶幸多麼感激我是真切的存在著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雙刃語文
語言和文字原來是要顯示傳達意念與思想
作為一種顯示
卻經常過度被著墨
文勝質則野
寫或說的當下常常已經忘記己意為何
為說而說、為寫而寫
或者聽者或觀看者只著墨於言與文
而忽略了說者與書者的本意
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處在這快速傳訊的時代,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言」、「荃」
使用的同時也成為桎梏自己的枷鎖
前幾天
看到一個文筆佳的感性女孩
為了快速獲取他人的注意與焦點
無論在文字或語言的表達上
在運用的同時,也喪失了這個天賦
我想,她不知道自己說什麼,或者自己寫什麼
這些言語文字都像漂浮在半空中
沒有重量可以隨時轉向
不可否認地,這也是屬於她的另一個面向
我想,敏感纖細的她太早陷入大人的複雜世界卻還不瞭解複雜的結構
因此,失去了這個年紀該有的天真
我想,她一定不知道,價值來自於自我,而不是尋覓他人的認同
但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被在乎的人所肯定,還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甜甜暖暖的滋味
那麼,我想任誰都會喜歡華麗包裝的糖衣,即使糖衣很快就溶解.......
作為一種顯示
卻經常過度被著墨
文勝質則野
寫或說的當下常常已經忘記己意為何
為說而說、為寫而寫
或者聽者或觀看者只著墨於言與文
而忽略了說者與書者的本意
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處在這快速傳訊的時代,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言」、「荃」
使用的同時也成為桎梏自己的枷鎖
前幾天
看到一個文筆佳的感性女孩
為了快速獲取他人的注意與焦點
無論在文字或語言的表達上
在運用的同時,也喪失了這個天賦
我想,她不知道自己說什麼,或者自己寫什麼
這些言語文字都像漂浮在半空中
沒有重量可以隨時轉向
不可否認地,這也是屬於她的另一個面向
我想,敏感纖細的她太早陷入大人的複雜世界卻還不瞭解複雜的結構
因此,失去了這個年紀該有的天真
我想,她一定不知道,價值來自於自我,而不是尋覓他人的認同
但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被在乎的人所肯定,還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甜甜暖暖的滋味
那麼,我想任誰都會喜歡華麗包裝的糖衣,即使糖衣很快就溶解.......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我的幸福與哀愁
以前不太會因為某個故事而感傷
因為故事就只是故事
或許年紀漸長特別容易感傷
因為某個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就容易感受幸福也容易感到哀愁
只是那哀愁就像是
為幸福增添一道黑白的顏色
小時候和奶奶一起睡覺
會在這幸福的時光中突然驚醒
看著觀察著身邊這個照顧我至親的人
是否還呼吸著
當時小小的擁有幸福的我
就知道我會長大
而照顧我愛我的人有一天會老去
當總是將我抱在懷裡總是騎著腳踏車載著我到處晃
那個將我捧在手掌心愛著的爺爺生病時
我懷著哀愁坐在他總是抱著我吃飯喝酒的桌前
多麼珍惜能夠傾聽他說話的幸福時光
在感受幸福的同時我知道終有一天我會失去
因為知道會失去所以好珍惜能夠在一起能夠擁有的時候
因為知道世事變化
在其中不斷的撞擊著、翻滾著、成長著、老去著...
在這些變動感受著所有的幸福與哀愁
為了失去而哀愁
因為擁有而幸福
能夠付出而快樂
慢慢地我明瞭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是
樂中帶哀
哀中享樂
我的幸福與哀愁同時存在
因為故事就只是故事
或許年紀漸長特別容易感傷
因為某個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就容易感受幸福也容易感到哀愁
只是那哀愁就像是
為幸福增添一道黑白的顏色
小時候和奶奶一起睡覺
會在這幸福的時光中突然驚醒
看著觀察著身邊這個照顧我至親的人
是否還呼吸著
當時小小的擁有幸福的我
就知道我會長大
而照顧我愛我的人有一天會老去
當總是將我抱在懷裡總是騎著腳踏車載著我到處晃
那個將我捧在手掌心愛著的爺爺生病時
我懷著哀愁坐在他總是抱著我吃飯喝酒的桌前
多麼珍惜能夠傾聽他說話的幸福時光
在感受幸福的同時我知道終有一天我會失去
因為知道會失去所以好珍惜能夠在一起能夠擁有的時候
因為知道世事變化
在其中不斷的撞擊著、翻滾著、成長著、老去著...
在這些變動感受著所有的幸福與哀愁
為了失去而哀愁
因為擁有而幸福
能夠付出而快樂
慢慢地我明瞭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是
樂中帶哀
哀中享樂
我的幸福與哀愁同時存在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接受
人生中最難的課題「自己」
人習慣用雙眼在看世界
只要有光眼睛向外看
就可以清楚看自己之外的他者
但我們也容易被眼睛所看到的現象所欺騙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支筷子放在水杯裡
看到是現象是折斷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最難是向內看自己
因為不知道從哪一個角度
也無法僅僅只是依賴眼睛
「身體」的感受是整體的
不是線性式的邏輯思維
所有思維上的正反矛盾對立都一起呈顯
必須啟動身體自身覺知感受
重點是必須接受這一切的世俗價值的所有好壞美醜對錯都會同時發生
不只是在別人身上,也在自己身上發生著
然而,真正要「接受」真得還滿難的
如果不是遭遇極大的挫折、困境、疼痛、虛弱
那麼可能連感覺存在都沒有
即使遇到了要能真正面對到接受都還有一段距離
這個過程層層考驗
不只是意志還有身體
我越來越明顯的感受到身體自身不斷地發出訊息
而我卻經常會忽略
有時候這訊息快到我無法反應就發生了
是否是我沒有真正面對接受「它」的存在
長期疏忽,沒有「養」它(「養」包含了餵養、調養、修養....)
如果我可能跳脫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思考
如「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是否比較有可能不偏向任何一端?
但究竟要怎麼做呢?
我竟然像幼稚園一樣還在摸索、找方法
在學習、認識、面對、接受我自己的身體
以及學著辨認解讀它發出的訊息
感受它的愉悅與痛苦
而且「它」不是不動、停頓在那裡,而是不斷地再變化,甚至「老化」
年輕的時候是成長、成熟,成熟到某一個程度就是開始老化
我必須接受這就是生命的過程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養生」是重要的!
人習慣用雙眼在看世界
只要有光眼睛向外看
就可以清楚看自己之外的他者
但我們也容易被眼睛所看到的現象所欺騙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支筷子放在水杯裡
看到是現象是折斷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最難是向內看自己
因為不知道從哪一個角度
也無法僅僅只是依賴眼睛
「身體」的感受是整體的
不是線性式的邏輯思維
所有思維上的正反矛盾對立都一起呈顯
必須啟動身體自身覺知感受
重點是必須接受這一切的世俗價值的所有好壞美醜對錯都會同時發生
不只是在別人身上,也在自己身上發生著
然而,真正要「接受」真得還滿難的
如果不是遭遇極大的挫折、困境、疼痛、虛弱
那麼可能連感覺存在都沒有
即使遇到了要能真正面對到接受都還有一段距離
這個過程層層考驗
不只是意志還有身體
我越來越明顯的感受到身體自身不斷地發出訊息
而我卻經常會忽略
有時候這訊息快到我無法反應就發生了
是否是我沒有真正面對接受「它」的存在
長期疏忽,沒有「養」它(「養」包含了餵養、調養、修養....)
如果我可能跳脫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思考
如「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是否比較有可能不偏向任何一端?
但究竟要怎麼做呢?
我竟然像幼稚園一樣還在摸索、找方法
在學習、認識、面對、接受我自己的身體
以及學著辨認解讀它發出的訊息
感受它的愉悅與痛苦
而且「它」不是不動、停頓在那裡,而是不斷地再變化,甚至「老化」
年輕的時候是成長、成熟,成熟到某一個程度就是開始老化
我必須接受這就是生命的過程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養生」是重要的!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能夠
日子過的好快2010年4月1日了......
已過立春時節,看著小欖仁樹從萌芽到嫩綠
春天一切都在鮮活的變動中....
昨天我參加了一場中央博士生校長獎的口試
對自我的表現很滿意
看著委員肯定點頭微笑的表情
這就像是我自信展現的舞台
過程我很開心
結果交給上天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只能在此時對在乎的人事物盡力
許多事相就僅僅只是表象
表象之後的結構是什麼?
那個因緣如何聚會?那個結構的網絡關係有多複雜?
如果不在深層的結構內部,那麼就只能做現象的描述
所有外在的展現、肯定、讚美
不過也就是在顯示出的現象上錦上添花
如夢幻泡影
看穿了,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要什麼
更何況,想要還不一定能夠
但至少,能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我是很開心
為自己的累積能有所表現而開心
能有些許的累積和表現
是因為
能夠有默默幫助我的人
能夠遇到誠懇虛心的人
能夠與之交流
能夠給我支持和力量
我十分珍惜這份「能夠」
我很感恩!
已過立春時節,看著小欖仁樹從萌芽到嫩綠
春天一切都在鮮活的變動中....
昨天我參加了一場中央博士生校長獎的口試
對自我的表現很滿意
看著委員肯定點頭微笑的表情
這就像是我自信展現的舞台
過程我很開心
結果交給上天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只能在此時對在乎的人事物盡力
許多事相就僅僅只是表象
表象之後的結構是什麼?
那個因緣如何聚會?那個結構的網絡關係有多複雜?
如果不在深層的結構內部,那麼就只能做現象的描述
所有外在的展現、肯定、讚美
不過也就是在顯示出的現象上錦上添花
如夢幻泡影
看穿了,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要什麼
更何況,想要還不一定能夠
但至少,能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我是很開心
為自己的累積能有所表現而開心
能有些許的累積和表現
是因為
能夠有默默幫助我的人
能夠遇到誠懇虛心的人
能夠與之交流
能夠給我支持和力量
我十分珍惜這份「能夠」
我很感恩!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破殼
連續一段時間身體的狀況起起伏伏
其實身體早已發出種種警訊在提醒我要注意
我卻總以「忽略」的態度面對
等我意識到時,種種狀況頻頻呈現不再柔順
此時要接受說時容易面對時卻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前兩天脫口而出「好累,真想跳樓算了!」
話一說出口即知刺傷了人旋即頻頻道歉
那瞬間打著淚水的眼眶告訴我早已來不及
再多的道歉傷害已造成.....
然而我在道出「對不起」的同時,卻更深刻的體會到
人真的是脆弱的...短短瞬間的想法就可跨越生死之界
尤其,當你已經很努力想讓它好轉卻不見起色
尤其,當你力不從心又倍感孤獨時......
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真正知道他者身心的感受
更遑論能夠真正代另一個人受苦
近日來的體會
也深深令我體會「脆弱」可以是破殼而出的轉折點
莊子曾說脆弱的雛鳥在卵殼中必須獨自在黑暗中摸索
用嘴喙尋找蛋殼最脆弱的點
才能破殼而出
才得見光明展開一生
才能生存
摘錄自《脆弱》Phillipe Delerm 著‧Martine Delerm繪
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
黑暗人生,玫瑰人生,
如此看待人生多麼容易。
可生命不是日復一日,
生命不是一再重複。
多少時間是浪費的?
沒有。
多少事情是確定的?
零。
如何破殼而出?
脆弱。
其實身體早已發出種種警訊在提醒我要注意
我卻總以「忽略」的態度面對
等我意識到時,種種狀況頻頻呈現不再柔順
此時要接受說時容易面對時卻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前兩天脫口而出「好累,真想跳樓算了!」
話一說出口即知刺傷了人旋即頻頻道歉
那瞬間打著淚水的眼眶告訴我早已來不及
再多的道歉傷害已造成.....
然而我在道出「對不起」的同時,卻更深刻的體會到
人真的是脆弱的...短短瞬間的想法就可跨越生死之界
尤其,當你已經很努力想讓它好轉卻不見起色
尤其,當你力不從心又倍感孤獨時......
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真正知道他者身心的感受
更遑論能夠真正代另一個人受苦
近日來的體會
也深深令我體會「脆弱」可以是破殼而出的轉折點
莊子曾說脆弱的雛鳥在卵殼中必須獨自在黑暗中摸索
用嘴喙尋找蛋殼最脆弱的點
才能破殼而出
才得見光明展開一生
才能生存
摘錄自《脆弱》Phillipe Delerm 著‧Martine Delerm繪
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
黑暗人生,玫瑰人生,
如此看待人生多麼容易。
可生命不是日復一日,
生命不是一再重複。
多少時間是浪費的?
沒有。
多少事情是確定的?
零。
如何破殼而出?
脆弱。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我們」
進入2010年了.....
不知道有多久我不再有新年新希望,
就像不再相信有聖誕老公公....
曾經是個很會計畫,很愛規劃的人,
不知道多久開始,我的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而我又是個容易陷溺於「變化」中的人。
終而,我不再計畫,
甚而,我不在期望。
再進入2010年的倒數時刻,
煙火絢爛,炮聲轟隆,人聲鼎沸,
我很久沒有感受這樣的氣氛,
就像是坐著小叮噹的時光機,
處在某一個很久以來不屬於我的世界,
是一種「我們」的世界。
我在這跨越界線/限之際
發現「我們」是多麼多麼重要....
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我們」,
那麼,將充斥著「我的」、「你的」、「她/他的」....
通溝、理解、交流將變得很難,甚至不可能。
如果「我們」成為可能,
(或許不能用「成為可能」,而是「當下事實」)
不用聽、不用說,透過感受即可。
在這個世界某些「我們」在消失,
某些「我們」正在發生........
我在2010勇敢地接受所有正在發生的「我們」
PS:
有一些觀念一直縈繞在你/妳的耳邊,
但總需要在某些時刻才能明白,
就像「我們」的觀念,
一直是我跟著乏筆(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在做計畫的某一重要觀念,
卻一直到現在,
我才能不落入悲情以一種正面積極的方式理解。
不知道有多久我不再有新年新希望,
就像不再相信有聖誕老公公....
曾經是個很會計畫,很愛規劃的人,
不知道多久開始,我的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而我又是個容易陷溺於「變化」中的人。
終而,我不再計畫,
甚而,我不在期望。
再進入2010年的倒數時刻,
煙火絢爛,炮聲轟隆,人聲鼎沸,
我很久沒有感受這樣的氣氛,
就像是坐著小叮噹的時光機,
處在某一個很久以來不屬於我的世界,
是一種「我們」的世界。
我在這跨越界線/限之際
發現「我們」是多麼多麼重要....
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我們」,
那麼,將充斥著「我的」、「你的」、「她/他的」....
通溝、理解、交流將變得很難,甚至不可能。
如果「我們」成為可能,
(或許不能用「成為可能」,而是「當下事實」)
不用聽、不用說,透過感受即可。
在這個世界某些「我們」在消失,
某些「我們」正在發生........
我在2010勇敢地接受所有正在發生的「我們」
PS:
有一些觀念一直縈繞在你/妳的耳邊,
但總需要在某些時刻才能明白,
就像「我們」的觀念,
一直是我跟著乏筆(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在做計畫的某一重要觀念,
卻一直到現在,
我才能不落入悲情以一種正面積極的方式理解。
訂閱:
文章 (Atom)